第344章 大明版Made In China,碎叶,大明的碎叶!-《大明景泰:朕就是千古仁君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这些都是惯例了,这些年大明占领很多国家,都是这样做的。

    要不怎么说,很多国家的文化都断流了,比如印度,但在大明,却能找到印度完整的文化体系。

    而这,在现阶段是不予对外公开。

    像石碑、石像等宝物,则是妥善保护后,向公众开放,允许百姓花钱参观。

    西域不是异国,从汉朝开始,华夏就统治这里,在地理志上,就说华夏的西边尽头是葱岭。

    这里也是古传说中的共工、后羿等传说的发生地。

    朱祁钰也不像对待异国那样残酷,尤其对文化的保护,极尽小心。

    户籍登记,所有人落入汉籍。

    新建的城池、道路,都会有很多石碑和庙宇,石碑主要纪念死去的兵卒,庙宇则是纪念将领。

    这次兴建的石碑,则纪念了一些冻死的奴隶。

    杨信征服的塔里木盆地,中枢会挑出一座城池,会以杨信的名字命名,在市中心,会为他建庙祭祀,等他百年之后,再从他诸子中挑一支出来,在此守庙。

    不止他杨信,凡是做出卓越贡献的,都有这个待遇。

    普通军将,则会在庙里立碑,碑文写出他们的贡献,以此作为纪念。

    这一套已经非常成熟了。

    不止武将,文官在当地治理有功的,都会立碑祭祀,并会挑出一条街道,以他的名字命名。

    为了增强汉文化,大明还会在征服地,为华夏先贤立碑,比如交趾,唐代诗人王勃曾经去过交趾,大明就会设王勃碑,碑文详细记录王勃的事迹。

    汉人在西域留下的足迹太多了,张骞、唐玄奘等等,大明会在新城建庙祭祀。

    景泰朝,祀祝文化很兴盛。

    很多古人都被翻出来祭祀,祭祀的地方还不是他们的家乡,而是这些新地。

    实在找不出来的,就开始编,瞎编乱造,比如李白的足迹踏遍整个东南亚,璀璨的诗篇,是在新益州写出来的,尤其是碎叶收复之后,修建了很多李白诗篇的石碑。

    苏轼流放地的海角天涯,也变成了婆罗洲。

    秦琼曾经率领大军,征伐过捕鱼儿海,捕鱼儿海就多了一位能祭祀的将领了。

    李靖西征,把咸海打了下来。

    秦始皇巡游之地,路过了吕宋。

    编呗。

    汉民族的足迹从华夏之地,忽然扩展到了全世界,不管全世界适不适应,反正我们就是走过的。

    民间的膨胀文学,更是发展到了极致。

    关羽的儿子关索退到了缅甸,在缅甸当王,张飞的儿子在印度称王。

    各种虚构的人物,在文人的笔下,写的跟真的一样。

    有的还真被官方录用了。

    比如南柯府,南柯就出自一个小故事,南柯一梦的南柯郡,就出现在了交趾。

    关索,也真出现在了缅甸,虽然这个人物是虚构出来的,但官方认定有这个人,那么就有。

    脑洞大开的也有,商纣王没死,而是逃去了希腊,创造了希腊文明。

    埃及金字塔不是埃及人建的,是秦始皇建的。

    对此,中枢保持沉默,但很快推出了纣王考据录,准备在巴尔喀什湖建立纣王庙,遥祭纣王。

    中枢和民间互动,膨胀文学大行其道。

    反正西域,出现了很多华夏古人,山西的百里奚都冒出来了,百里奚能出现在江布尔,这脑洞是真的没谁了!

    范广邀请帖木儿汗国官员来观礼,搞得挺轰动。

    帖木儿汗国的官员都懵了,你们明人都这么能吹吗?

    碑文也不知道谁写的,和张骞的撞车了,百里奚没有辅佐秦孝公,而是出使西域去了,大秦控制西域,是从秦孝公开始的呀。

    你在碎叶纪念李白,也就可以了,非得在江布尔纪念百里奚,尴尬不?

    没错,碎叶就在热海边上,阿拉木图的南面,就在大明的控制之下。

    王越还靠谱点,主要挑西汉的大臣进庙。

    没有于谦的压制,三人彻底放飞了。

    街道、乡村名字,多用本地古名,城池名字,则是中枢来定,定新名字。

    起名局会亲自来考查,然后翻阅古籍,再根据地形定新名字,包括本地的山脉、河流,全都启用新名。

    只有街道,延续本地名字,比如亦力把里,主街名就是亦力把里,城池名字就是伊宁。

    入城的奴隶,获得户籍时,跪在地上痛哭流涕。

    这些奴隶,肤色各异,来自哪里的都有,肤色偏黑的就是来自印度的,肤色很白的,就是来自欧罗巴的,肤色中度的就是来自奥斯曼帝国的。

    获得户籍第一件事,就是剃掉狗尾巴,穿上汉服。

    他们不用经过汉文考核,就能自动变成汉人了。

    不过,他们在大明最少的都有五六年了,不太会说,肯定能听懂,听不懂的早死了,基本都会说汉语的。

    可忽然听到汉语,下意识的就是打钎:“喳”,脱口而出。

    多年养成的条件反射,是无数道鞭子,把他们驯服成了狗,再想变成人,并不容易。

    随着新女奴运送过来,他们就分到了人生中第一个妻子。

    他们会将自己受过的一切苦难,付诸在妻子身上,一个个像疯牛一样,不知道多少女奴,死在了第一天晚上。

    对此,王越三人置之不理,圣旨对他们的辖区进行了详细规划,王越负责准噶尔盆地,杨信负责塔里木盆地,范广负责亦力把里往西。

    成为汉人,他们就会和汉人一样,分到房屋、土地、农具等必需品。

    然而,西域实行军管。

    并不通行内地法律,一切以本地区内部具体情形为准。

    对待汉人,搞地区建设就是雇佣制,这些被释放的奴隶,就能和明人一样赚取工钱了。

    在工地上,他们还是二等人,他们因为自己的长相而自卑,因为和明人不一样,明人立刻就能分辨出他们来,甚至欺负他们。

    他们也不想工作,朝廷发了东西,却不发钱,想糊口就得自己赚钱。

    阿尔泰山以北的,准噶尔部。

    一个冬天,冻死了十二万人!

    阿失就像是发疯的公牛,天气刚解冻,就率领骑兵攻打西域,王越不急不缓,见招拆招,打得阿失没脾气。

    军队杀进来也没办法,看跑的够不够快了。

    王越对这等小节不看重,被屠城就屠城了,战争中都是在所难免的。

    他收到密旨,告诉他,入冬前,他就要调去南方,去拿下两缅。

    王越知道,晋升国公的机会来了。

    他给皇帝回信,意思是郭登能接替他的职位,建议陈韶担任郭登的副将。

    这是送功劳给皇帝的心腹。

    陈韶最倒霉,干了这么多年,一场大仗没打,虽然晋了侯爵,却是皇帝念在他劳苦功高的份上赐的,不是靠战争打出来的。

    郭登是皇帝的姐夫,回京后,和公主生了两个儿子,晋升国公指日可待。

    王越认为,准噶尔部是狐假虎威,阿失已经有退兵的意思了,毕竟范广把帖木儿汗国拦腰斩断,已经让所有人看到帖木儿汗国的软弱了,崩溃就在眼前。

    满速儿已经占据咸海边上,大有复兴之势。

    准噶尔部若往西开拓,很快就能恢复元气,还能建立一个哈萨克汗国。

    金帐汗国也维持不下去了,这里面全是机会啊。

    王越却只能叹息,看着巨大的肥肉,却吃不进去,大明的战线到巴尔喀什湖,已经是极限了。

    主要原因是气候问题,全是沙漠,没有补给地,从内地运粮食又太难了。

    若非大明采用蒙古人的打法,根本就打不了这么远。

    也得益于大明恐怖的财力,皇帝愿意在这荒凉之地,投入亿万块钱,完全看不出回报的投入。

    以大明的体量,古代战争的距离问题,巴尔喀什湖是开拓的最远地方了。

    大明无力进行西征了,哪怕愿意西征,也管不过来的,只要中亚出现强权,这块地盘就会丢掉。

    除非大明能改变战争模式,尤其是运输模式,否则这里就是冷兵器王朝的极限了。

    哪怕皇帝想分封诸王也无法牢牢控制此地的,因为此地太荒凉,不是王霸之基,在这里也就当一个小国国王,大国崛起就会被吞并。

    王越有些叹息,大明的地理环境,和大唐不一样的。

    唐初是长期暖冬,乌斯贜地区都绿草茵茵了,整个西域,因为气候原因而变得极为富裕。

    现在的大明,明显是寒冬,热河一年冻死牲畜多少?

    漠北诸族为什么年年南侵?因为活不下去。

    大明控制了草原,每年往草原里搭多少钱?其实还不如放弃草原,维持长城防御更划算。

    以前中枢岁入六百万,还有存余,现在财政岁入六千万,完全不够花。

    维系整个草原,花的太多了。

    别看热河、宁夏汉人多,却肉眼可见的胡化,这些地方人越多,吸血越厉害。

    和西域一个道理。

    看似打下万里河山,其实是万里包袱,都是没用的废地。

    若是不要,陕甘宁就没法安心谋发展,除非继续修长城,把胡虏挡在长城之外。

    这是皇帝不想看到的事情,皇帝是放任民间胡化,鼓励出去抢,出去杀。

    殖民思想也是这样的,那是胡化思想。

    为什么汉人不愿意抢,想和平,因为汉人高人一等,这也是为什么到了现代社会,全世界喊和平呢!

    而华夏,在两千年就懂和平最重要。

    朱祁钰却是个怪胎,他极力推进大明胡化,脱下衣服去当野人,跟野人抢地盘抢食物吃。

    然后把野人屠杀掉,鸠占鹊巢。

    这样做,也可以,但世界终究有尽头的,皇帝终究会死的,太子是维持不住如此庞大的疆域的。

    再大的江山,终究会崩溃,甚至越大,崩得越快。

    而当年把钱花在了为藩国打江山上,等到大明衰落了,这些藩国会疯了似的吃大明的肉。

    这和遍地是夷人的世界,又有什么区别呢?

    这也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和平思想的精髓。

    亲兄弟,在利益面前,也会翻脸不认人,成为敌人。

    王越幽幽一叹,在他看来,皇帝越折腾,越消耗大明国力,去填补藩国,反过来促使藩国做大,回来撕咬大明。

    一枝独秀的文明巅峰,遍地夷人。

    一个遍地是文明巅峰,举世皆敌,哪个情况更好过?

    这就是大明不许东南夷汉化的原因,也不许中亚诸夷汉化的原因,这叫敝扫自珍,把好东西藏起来,我不给你用,气死你。

    王越越往西打,越觉得这地方贫穷落后,大明将文化播撒过来,最终还得放弃,让他们学会了汉文化,然后用汉文化对付大明。

    安南不就是吗,大明养的狗,处处咬大明!

    (本章完)

      

    


    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