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44章 大明版Made In China,碎叶,大明的碎叶!-《大明景泰:朕就是千古仁君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若大创新是可以申请第二项专利的,不用付专利费,而是能收取专利费了。

    专利法是保护持有者的利益,但不是注册了就永远是你的,其他人进行了重大创新,人家就可以申请专利的。

    所以,同类型专利非常多。

    大明是实行专利法最严厉的国家,在国外压根没这玩意,随便抄,但是,你别抄大明的。

    你抄了,大明的军舰就去打你。

    印度一个小国抄了织机,被大明率军攻打了几座城池,赔付了巨额黄金,毁掉所有织机,这才作罢。

    而欧罗巴抄了,我打不着你,但我能打着你出海的船支,除非你永远不出欧罗巴。

    往返在海上的船支,一概击沉。

    逼着其他国家去攻打你,把这个公司老板人头献上,再赔付大明巨额抄袭费用,才算结束。

    否则,就耗着呗,大明当海盗那是认真的。

    大明的船支,最远只能走到马达加斯加。

    没法绕行非洲大陆,通往欧洲,因为现在直布罗陀海峡还没有开凿,没办法从奥斯曼穿过去。

    所以明人愿意遵守专利法,有事朝廷是真上啊。

    而商贾抄袭专利,那就更好了,直接三族籍没家产,移民边疆,不许从商。

    大明商贾,当然自觉遵守专利法了,想绕过专利法,那就得进行重大技术革新。

    这么保护专利,就是让人不停发明创造,发明创造出来的东西,就会受到保护,像一座金山永远传承下去。

    同样的,也保护创新型专利,这就是鼓励民间去创造去发明,去革新,想绕过专利法,那就革新技术。

    工业革命需要的原始积累,大明已经有了。

    大量知识储备,大明翻译了世界上所有国家的书籍,给你们十年二十年时间去学。

    那么工业化,还不会诞生在大明吗?

    朱祁钰等待开花结果的一天。

    为了开花结果,中枢每年都会采买大量书籍,拿回来翻译,公开,让人学。

    很多已经灭亡的文明书籍,他们国家都没有,却在大明。

    比如埃及文明,奥斯曼帝国把书籍、文物全都打包卖给大明,包括木乃伊,然而木乃伊没人要,觉得那东西晦气,反倒是书籍,虽然谁也看不懂,还是愿意买回来储存。

    就跟甲骨文一样,这年代人也看不懂,但都被珍藏起来。(甲骨文是光绪时期发现)

    朱祁钰对看不懂的古埃及文字不感兴趣,只是对金字塔感兴趣,也搬不回来呀。

    他拍了很多宫廷画师去画下来,传到国内,国内很多人去探险,都惊叹于古埃及文化的灿烂。

    为了让人学这些知识,在科举考试中,增设一题,常识。

    在这些翻译过来的书籍里面,随机挑一题出来考。

    分值占比也不小。

    永远别低估明人的学习能力,明人学习能力,从骨子里就是世界第一,千古第一,亘古第一,往前推三千年往后推三千年,还是第一,拿麻了。

    就学四书五经,有人能考中进士,加上西学,还有人能考中进士,把世界文化都加进去,还会有人能看中的。

    这就是民族优越性。

    “做的不错,拿回去继续改良。”朱祁钰对自行车寄予厚望,这是工业化的缩影。

    现在造出来,那是因为皇帝画了一幅画,想博取泼天富贵而已,这东西距离全民推广,起码还需要二十年。

    返回奉天殿,朱祁钰笑道:“诸卿,机械会改变人们生活的。”

    李贤也感慨,以前皇帝说,他不信,现在真信了。

    “朕有时在想,大明疆域辽阔,真正拉长中枢和地方距离的,是空间吗?”

    朱祁钰走上御座:“是语言。”

    “大明通行汉字,从古至今皆用汉字,从甲骨文至今,六千年了,从未断过。”

    “再看同样灿烂的古埃及、古巴比伦、古印度,都是因为文字断了,他们的传承也就断了。”

    “我华夏的汉字,历久弥新,生机勃勃。”

    “所以,今天大明才如此强盛,疆域如此辽阔,却还在中枢统治之下。”

    “这也是朕,讨厌夷民的原因,因为他们不懂汉话,听不懂咱们的话,想让他们学会,难之又难,还不如杀了了事。”

    朱祁钰稍微沉吟,道:“但是,大明也不是没有隐患。”

    “方言问题。”

    “虽然同用汉字,但各地方言不一样,说话的口音不一样,整个河北,就有几种不同的方言。”

    “就说这京师,说话南腔北调,有些话朕都听不懂。”

    “虽然雅言是官方语言,但民间充斥着几百上千种方言,诸卿,这是隐患啊。”

    “朕想革除方言,让孩子们学会雅言。”

    朝臣面露难色,这个问题,任何王朝都没法解决,原因很简单,没有电视。

    学普通话对着电视学就行,有收音机也行。

    朝堂上说话都南腔北调呢,何况民间?朝臣来自各地,说话彼此都不太听得懂,方言很重的。

    怎么派人去教?

    “陛下,此事怕是无解。”白圭苦笑。

    “暂时是无解,但还得想想办法,看看怎么能推广雅言。”

    朱祁钰道:“还有,选哪里的方言做官方话。”

    “以前用雅言,但声调并不是特别标准,带着浓郁的口音,朕觉得无法让百姓通用。”

    “得挑选出一种语言,清晰表达汉语含义,还能让所有人听得懂,字正腔圆,词语达意。”

    朱祁钰还是想用普通话。

    但是,大明的雅言,和普通话差距特别大,这年代还没找到普通话,甚至朱祁钰自己都不会说了。

    那就集合百家之长,创造出普通话。

    “陛下此言甚是,文字、语言乃传承大事,丝毫马虎不得。”

    李贤十分重视:“老臣觉得可成立一个部门,把天下方言采集回来,然后根据天下方言,创造出一门语言,让天下人去学。”

    “既然是官方话,那么就要简单易懂,起码说出来,无论说哪种方言的人,都能听懂,这是前提,不然根本没法学。”白圭补充。

    朝臣议论一番。

    “此事不急,慢慢来便是,用百年时间推广下去,就是好事。”朱祁钰知道,没有电,根本没法彻底推广普通话。

    但电力革命是二次工业革命,中间跨度怕是要一百年。

    下朝后,朱祁钰背着手往养心殿走,一路思考。

    看见几个太监围着个东西,议论纷纷,冯孝立刻过去叱骂他们,他们过来请罪。

    一个老太监慢慢走过来:“老臣拜见陛下。”

    “许彬,你不在司礼监,来这作甚?”朱祁钰也惊叹于许彬是真能活啊,马上九十岁了,还在司礼监里担任秉笔太监。

    看来六根不净,是活得短的根源啊,于谦是不是……算了,都那么大岁数了,万一挨一刀,不知道能不能活。

    张永退下去后,司礼监由董赐和梁芳共同掌印,因为他们缺乏经验,皇帝就把许彬调到司礼监担任秉笔太监,一干就快十年了。

    张永闲置几个月后,率船支下西洋去了。

    许彬帮朱祁钰做了大事,所以他可自称臣,叫皇帝为陛下。

    “陛下,皇家商行研制出了蒸汽机,老臣看了看,十分惊叹。”

    什么?

    朱祁钰吓了一跳,蒸汽机模型,在十年前就有人画出来了,但做出来的一直达不到标准。

    正说着呢,几个太监搬来一个大东西,就是蒸汽机。

    闵节见礼后,开始介绍蒸汽机。

    确实是蒸汽机,但不是改变时代的蒸汽机,这是基于古希腊的蒸汽机模型,制造出来的高压锅蒸汽机模型。

    你说这东西不是蒸汽机吧,确实是,但你说这东西能用吧?还真想多了。

    其实蒸汽机,早在一世纪就提出来了,还做出了雏形,真正改变时代的是一千三百年后的瓦特蒸汽机,在瓦特之前,很多代人前赴后继的改良,最终才成功的。

    看着闵节唾沫星子横飞的讲解。

    “拿回去继续研究吧。”

    闵节心里咯噔一下,知道皇帝不满意,但这不就是蒸汽机吗?哪里不对?

    “朕不说其他的,这东西一年能造出来几个?”朱祁钰问。

    闵节不说话了,他造了两千多个,就这一个成功了,别说应用了。

    “你儿子闵珪不错,你要学他,做事脚踏实地,拿回去重做。”

    朱祁钰刚抬脚进殿,又转过头来:“你将你所发现的一切,写一篇文章,发布在报纸上,中枢会下旨,让天下人研制这蒸汽机,朕希望快点看到成品。”

    “冯孝,传旨的时候告诉天下人,能研制出可用于工业的蒸汽机,赐金符。”

    冯孝大吃一惊,金符可是免死金牌啊,国朝赐的人不多。

    进殿的时候,冯孝小心翼翼问:“皇爷,那蒸汽机,到底有何妙处?”

    “有了它,大明疆域再翻一倍,也能统治得了。”

    冯孝吃惊,但不怀疑。

    朱祁钰还说得小呢,蒸汽机诞生后,工业革命就进入了快车道,有他在大明抄作业,能快速进行电力革命。

    在西域。

    春暖花开,物资再次运送。

    封冻了一冬天的城池,也再次打开,无数还活着的人,哭着涌入城池之中。

    上冻之前,驱赶出去总共1600万人,加上本地人。

    活着熬过一冬天的,最多700万。

    于谦下令设粥棚,安抚所有人,并发放户籍,安家落户。

    西域明军约五十万,获得的俘虏女人约190万,还有些本地人400万,这些本地人多是孩子。

    再加上释放的奴隶,人口才一千多万。

    整个冬天,也陆续有物资进来,在路上设粥棚,不然不会只死这点人。

    中枢尽力了。

    恢复运输后,便集结千万民夫,往这边运输,尽量多多活人。

    为了安抚奴隶情绪,于谦宣布奴隶剃头后,会给发放一个女奴做妻子,在西域安家落户。

    西域人口本来在两千万左右,只剩下六百万人。

    于谦收到圣旨,皇帝竟让他回京静养,把权柄移交王越、范广、杨信三人,他回京静养,等下一次打仗。

    于谦都哭笑不得,老夫的身子骨差到这一步了?

    他也没辙,下达最后一条命令后,就乘坐马车回京,他的马车是御驾,经过沥青路的时候,所有运输都要终止,给于谦车架让行。

    于谦都表示很无语,他想夜间出行,却被医疗团队拒绝,因为夜间温度低,于谦身体出现一点问题都不行。

    这是皇帝的严令,整个团队的富贵,都和于谦挂钩。

    临行前的命令,就是推平西域式建筑,改建中式建筑,有些特殊的不能推,只能保留。

    为了让建筑风格不遗失,中枢派画师将一切画下来,在北京仿制一座城池。

    包括文献、宝物等,都要运送入京,甚至带有文字的,都要送入京师。

    中枢会翻译成汉字,纪录在华夏历史之中,这些孤本,则会被妥善保存,还会誊抄几份,分别藏在不同地方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