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3/3)页 说到江西,就一定要说鄱阳湖。 作为大明最重要的内陆湖之一,从景泰四十五年之后,就开始退耕还湖,并引水扩容。 湖上的岛屿,则开发用作旅游。 江西最拿得出手的两样东西,鄱阳湖和景德镇。 每年会吸引三千万游客,来鄱阳湖旅游。 而在景泰五十五年,朝廷颁布圣旨,开始鄱阳湖为期三十年的禁捕。 并且人工养殖鱼苗,撒入湖中,恢复生态。 沿岸的渔民,则发放一部分补贴,朝廷鼓励他们转型做水产养殖,野生鱼禁捕,人工饲养鱼类则朝廷非常支持,还拨了些款项,大力支持。 从景泰五十五年后,天下所有湖河,都陆续进入禁捕期。 比如长江,就在景泰五十八年时,开始十年禁捕,于景泰六十八年恢复正常。 以后就是十年解封,十年禁捕。 禁捕期间,朝廷负责出资恢复生态。 大明并没有严厉保护野生动物,但会定期禁捕,过了期限就会重新解封。 这两年,鄱阳湖生态基本恢复,湖中鱼类超级多,还发生了鳄鱼攻击旅客事件。 有人呼吁解封鄱阳湖。 朝廷却置之不理,但已经开始控制鳄鱼的数量了,作为顶级猎食者,绝对不能灭绝,一旦灭绝,其他生物就会泛滥。 朱厚煐在鄱阳湖呆了三天,这边是真的舒服,物价低廉,房价低廉,什么都便宜,就是人少,穷。 年轻人都跑去上南杭了。 鄱阳湖四周城市还算好呢,其他城市更惨。 江西除了鄱阳湖,就只有景德镇能留住人口了。 世界不管怎么变,瓷器都是刚需品,烧瓷工人永远不缺。 景德镇早已升级为市,户籍人口九百万,常住人口在1100万左右,是江西最大的城市。 江西也是惨,江南吸一波,武汉再吸一波,直接缺氧了。 从江西出来,朱厚煐就准备回京了。 最后一站,河南。 因为云南临时戒严,他没法进去,山东则在作业,十分混乱,广东和广西并不顺路,最后一站就是河南了。 从江西乘坐专列,穿过武汉,进入河南。 天下腹心之地河南,总人口2.98亿,全世界人口最多的省份,没有之一。 但也是人口净流出最厉害的省份。 夹在北直隶、山东、武汉、江苏中间,他还能有好? 河南人优先去北直隶打工,其次是江苏,最后才是武汉和山东。 腹心之地,常住人口居然只有1.7亿人。 1.3亿人净流出,天下省份之最。 朝廷想发展河南都没用,人家的心就不在家乡,谁让人家有地理优势呢,去哪都近,哪赚得多我们去哪。 河南布政使天天上疏哭诉,我们做的都这么好了,人还是往外流。 做的再好,也不如天子脚下。 天子脚下,也不如挣钱多的地方。 朱厚煐来了河南,都不知道去哪,好玩的地方太多,好吃的东西太多,明明人口净流出最多的省份,偏偏还哪哪都是人。 河南所有城市,全是旅游城市,你敢信? 龙旗牌汽车,就在河南制造的。 大明有五大造车厂,吉林、河南、陕西、上海、广东。 从河南,就回到北直隶了。 北直隶,将大名府划给了河南,又成立了河北省,北直隶就剩下北京和天津了。 小小的北直隶,却云聚着7000万人口,常住人口达到可怕的1.7亿。 如此庞大的人口,别说交通了,连喝水都是问题,这两年引水工程加快速度。 因为河北要优先给北直隶供水,导致河北百姓喝不到水。 河北的水得靠辽河支撑着,辽宁不够的水靠松花江支撑。 河北人口也不少,也在1亿上下,常住人口就没有这么多了,只有6000万人。 北直隶的发电厂,就建在河北,给京师供电。 勒拿河引水工程加快速度,预计十年内,河北和北直隶能喝到勒拿河的水。 大明首都,北京城,常住人口在6200万以上。 是大明第二大城市。 第一大城市还是上海。 北京,叫北京也不合时宜了,以后要改为中京、圣京、龙京之类的了,因为大明要在热河建北京城。 十京制之下,很多城市的名字都要改。 北京屈居第二,因为北京把北直隶拆分成几个城市,如果合在一起,人口1.7亿,哪个城市比得了? 之所以拆分城市,连喝水都困难,谈什么幸福感啊。 还供热,还交通呢。 通电都费劲。 堂堂大明雄都,挤成这样,也太可怕了。 景泰六十五年,中枢决定,将国企外迁,迁去河北、河南、辽宁,人口外移。 并且,严格限制户籍,北直隶不允许随便进人了。 再进来京师生态就崩了。 等勒拿河引水工程之后,再看看情况吧。 进入京师,的确能感受到极致的繁华,但这种繁华也让人喘不上气来,极致压抑的繁华,实在太拥挤了。 八排车道,上班时间能挤两个小时,谁懂啊。 这还站着交警指挥交通呢,骑得还是自行车呢。 道路是年年扩,年年不够用。 道路是年年修,条条堵。 谁懂啊。 去年朱见漭都想迁都,离开这,太挤了。 天津也这么挤,天津人口在4000万以上,又是一座超级大都市。 现在天津靠海,排污不是问题。 等到渤海湾填充完毕,渤海省诞生了,排污都是问题,1.7亿人产生的生活垃圾都没法处理。 景泰六十六年,朝廷就提出,必须缓解北直隶交通,必须疏散北直隶人口,这么多人口挤在一座小城市里,早晚挤出事。 所以,今年年初,就有一百多家国企,迁出京师,在河北落户,可人口没走多少。 深层逻辑很简单,因为人多,生意好做,做点小生意都往这挤,人越多生意越好做,就越挤越多。 哪怕迁走了国企,还是人满为患。 因为进来的人多呀。 总不能限制,北直隶不允许迁入人口吧,那还发展不发展了? 只能将在热河建都的事情提上日程。 朝廷刚开始决定,在锡林浩特建都,叫上京。 本来朝廷是想选择在赤峰,就是辽上京的原址上建都的,可是,这里距离京师太近了,缺乏政治意义。 也有朝臣认为,去杭爱山上建,问题是,北方加高之后,蒙古高原能有什么用? 还是在热河省建。 可是,钦天监派人去看了之后,认为这里不是龙兴之地,一路往北考察,认为和林有龙气,应该在和林建都。 和林本身就是蒙古帝国的首都,后世叫乌兰巴托。 朱见漭说是一派胡言。 可工部人员去考察,认为锡林浩特生态脆弱,确实不适合建都,还是蒙古高原上的和林合适。 上京是政治意义,经济意义反而不大。 热河省本就是京师遮蔽之用,如果再建都的话,位置重合,起不到建都的政治作用。 应该再往北建都,而和林有天子气,又曾经是蒙古帝国的首都,建都非常合适,在此建都能够统辖整个北方。 经过大半年的讨论考察后,最后还是选择在和林建都,改和林为上京。 在和林建都的话,就没法将京师的产业转移去和林了,一是没有海运,二是天气寒冷,不适合发展工商业。 那么上京存在的意义,仅限于政治意义了。 起不到转移人口的作用,那么何时建设上京都可以了,反而不着急。 对于外迁人口,朝廷是比较着急的,朱见漭还下了死命令,景泰七十年之前,必须将人口降到一个亿,并且逐年下降,绝不能增加了。 朱厚煐入京的时候。 刚巧老皇帝正在手术。 经过太医院太医,以及全世界专家的会诊,决定由几个行业内最顶尖的医生给老皇帝手术。 手术时间是景泰六十七年,八月初三。 手术地点就在宫中,由专业人员搭建一座专业的无菌手术室,采用最先进的仪器设备。 手术过程中,所有朝臣都等在宫门口,等待结果。 只有朱见漭阴沉着脸。 朱厚煐刚巧入京。 皇城宫门关闭,不许随便出入。 他才知道,是老皇帝在手术,手术的消息,全天下都知道,上亿民众在为皇帝祈祷。 所有参与会诊的医生,都瑟瑟发抖。 生怕出现丁点错漏,万一老皇帝有丁点闪失,命肯定保不住了。 手术时间,整整六个小时。 当手术医生出来的时候,告诉大家手术成功,很多老臣在欢呼,刘大夏难掩激动,老皇帝延寿几年,他就能当几年首辅,这场交易值了。 而戴罪在家的谢迁,则在同一时间,踏上了去魏国的火车。 看着熟悉的京师,他喟然长叹。 在上车的时候,闻听老皇帝手术成功,他趴在火车上哭出声来,不止是押注失败的哭泣,还是恼恨自己的哭泣。 他这一去,不会再回来了。 哪怕朱见漭想诏,魏王也不会放人的,他会悄无声息的死去,无人会记得他的。 老皇帝是真狠啊。 医生说皇帝身体虚弱,术后恢复时间会很长。 这期间,所有参与会诊的医生,必须全程陪同,时时刻刻观察老皇帝的身体情况。 麻药过去二十四个小时,朱祁钰才醒转过来:“朕、还活着?” “皇爷,您洪福齐天,自然没事的。”内侍说些好听的话。 朱祁钰轻轻咧嘴,像是在笑,活着的感觉真好啊…… 新书废了,准备了两个月的心血,太难受了 (本章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