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“老臣觉得,顺其自然比较好。” 他其实一直都反对,这样改变大自然的。 劳民伤财倒不至于,因为这钱是人家老皇帝掏的腰包,财政就算花,也花的是少量的钱,以后能回本的。 而且,还拉动了就业,老百姓都能去打工,这三大工程,最少养活两千万个家庭,老百姓不感恩戴德才怪呢。 大明能顺利度过景泰六十年的金融危机,和三大工程息息相关,本质还是搞基建拉动就业。 好处肯定有,不可预知的未来则让他心里没底。 “顺其自然?” “李次辅,西域、青海、唐努乌梁海、乌斯贜四省,包括半个宁夏,有什么用途?” “全是荒凉之地。” “费尔干纳省是很富饶,但要穿过两千公里的荒漠才能抵达那里,李次辅您觉得,大明能控制几年?” 杨一清冷冷道:“反正本官以为,只要领土完整,有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。” “一代人有一代的使命。” “我们这一代人是创业,不止是开疆拓土,而是要让大明繁荣发展,起码要指明方向,确定道路。” “以后发现了问题,让后人来解决。” “如果我们天天担忧这个担忧那个的,干脆什么都别干了,到时候儿孙还会抱怨我们。” “我们今天把事情做了,以后出来问题,再慢慢解决,总能想出办法的,哪来什么两全其美的事情啊。” “生态破坏就破坏,大不了再修复。” “景泰八年之前,京师什么样子?到了春天,天天刮沙尘暴,水也不能喝,现在的京师呢?绿油油一片,一年才刮几次沙尘暴?饮用水非常充足,干净好喝。” “这不就是治理之功吗?” “生态再坏,只要人活着,就有变好的一天。” “如果现在什么都不做,那子孙后代也得做,问题是,到时候费尔干纳丢了,叶尼塞丢了,鄂毕河也不在咱们掌控之中,让他们怎么做呀?南水北调吗?那得花多少钱啊?” 杨一清语气微微缓和:“趁着现在咱们还能动,中枢还转得动,天下还欣欣向荣,尚且有钱能做,那就全做了!省着给子孙后代留下后患!” “就算做不完,咱们确定道路,子孙也遵循咱们的道路,总做完的!” “我中国人,不就这样一步一步,走到了今天吗?” 这番话说得朱见漭十分动容。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。 杨廷和出班,行礼道:“老臣认为杨尚书说得对,咱们这代人,不是享乐来的,也不是管什么生态问题的。” “咱们管的是怎么活下去。” “大明四十亿人口,肚子是天大的事。” “以本国出产的粮食等物资来看,咱们是无法自给自足的。” “老臣算了一笔账。” “咱们国家的粮食,最多够25亿人吃喝,咱们国家的棉花,最多够15亿人用的,幸好咱们用化纤制衣,但石油储量又不够,如果大明现在就闭关锁国,最多十年,就会出现石油荒。” “其他矿产资源,煤炭,估计也就够烧一百年,子孙怎么办?铁矿也不足,不计算战争的话,民间使用够二百年所用,金、铝、硫磺、硝石方方面面咱们都缺。” “老臣都算过了,所有矿产资源,最多够我华夏子孙用二百年的。” “二百年后,我华夏子孙就毫无资源可用了。” 杨廷和悲悯道:“与其担心生态被破坏,不如担心二百年后,我们的子孙会不会活着。” “生态再破坏,人类再无法生存,起码能维持几百年吧?” “但二百年之后,咱们还有子孙后代吗?我华夏还有华夏吗?” “所以。” “咱们必须得搞建设,不能考虑什么环境因素,什么生态因素。” “经过科学研究,古代的河南还有狮子、犀牛存在的痕迹呢,现在别说河南了,广西都没有。” “生态一直在变,可人类灭绝了吗?” “没有!” 杨廷和道:“人是能随着生态变化的,最近老臣在读生物进化论,生物都在适应环境,优胜劣汰,物竞天择,只要适应环境,人类也能存活下去。” “可咱们的子孙,能过上今天这样的好日子了吗?” “咱们是前人,执掌牛耳,掌控朝堂,不止要管好当代,还要管天下万民的儿孙啊!要管华夏的传承啊!” “所以,老臣觉得,环境问题固然重要,但上升不到战略层面。” “三大工程,必须坚定不动摇的完成!” “咱们这一代完不成,后代必须要做完!不惜一切代价的做完!为了我华夏文明延续也要做完!” 杨廷和环视朝臣,语气断然:“咱们放弃了北方广袤的冻土,必须从内地找出代替品出来,不然以现有的土地,装不下四十亿明人。” “大西北那些烂地,必须利用起来。” “青海、西域、唐努乌梁海、乌斯贜四省,必须富饶起来,必须能承载更多的人口。” “还包括宁夏北面,热河也得宜居起来。” “有困难,咱们就克服,缺水的引水,缺土的制土,北方冻土不能用,就人工制土,总有办法。” 说到人工制土,在六千年前亚马孙流域的土著,就开始人工制土了。 黑土的黑色来源于木炭,所以呈现出黑色,碳也是维系肥力经久不衰的根源。 作为一个以农耕为主的国家,大明极为重视农耕方面的研究。 现在的技术,能够制造出土壤来。 而限制青海发展的两个因素,一个是气候寒冷,另一个则是干旱缺水。 三大工程成功后,限制青海发展的因素也就没有了。 把青海建设成种植基地,也就没有问题了。 至于土壤,可以人工制造。 朱见漭点点头:“两位杨卿家说的话,就是孤的意思。” “四十亿人口啊,未来会增多,人口专家统计,未来五十年内,人口会达到峰值八十亿人口!” “大明区区2200平方公里的土地,怎么养活这么多人口呢?” 朱见漭道:“总不能以后靠填海活着吧?” “先让北方富裕起来。” “鄂毕河暂时不用,工部想想办法,让叶尼塞河改道,在西域、青海、宁夏多多冲出几个湖泊来。” “水不够填满塔里木盆地,最好能把塔克拉玛干沙漠给填满了。” “好了,今天先议到这里,工部回去写一封奏疏送上来,再好好讨论,此事不急,先抽取石油,再慢慢规划。” 反正先将基调定下来。 回到东宫,朱见漭处置政务。 越看越心烦,最近肃清也不顺利,很多人入狱后就自尽了,线索也就断了,甚至厂卫番子也不卖力。 都是深化改革闹的。 朝野上下一听深化改革,都吓得尿血,这不是改自己吗? 所以从上到下无声地反对朱见漭。 朱见漭也很无奈,下面没人支持,他改革个鬼啊。 寄予厚望的李东阳,并不愿意参与改革,刘健和谢迁则装死,彭韶干脆躲去地方了。 连一直想复出的王恕,一听改革就病倒了,绝口不提复出了。 杨一清和杨廷和更指不上,这两个私心不比刘大夏轻,刘大夏就别提了,那就是个官儿迷。 没人愿意改革,尤其往自己身上改。 连他从商国带来的心腹,都在反复劝他,不要随便乱改,权力是你的也是大家的,不能就你有把别人逼死吧? 伱们不能只想着你老朱家的皇位,我们这些功臣的权势就不要了吧? 你若是喊喊口号,深化改革,可以,大家都支持。 可你要撤凳子,玩呢。 所以朱见漭憋气,换上来这批人,也在无声地对抗他,好在朝廷尚能正常运转,只是和他个人怄气而已。 朱见漭也不是拿国家大事开玩笑的皇帝。 对人不对事,朝野上下都这样。 他丢下政务,去庭院中散心,觉得不爽利,干脆去骑马遛弯。 “父王,出大事了。” 朱佑梐快跑过来,待朱见漭勒紧缰绳后,他才跑过来,压低声音道:“沈国、息国、郤国等几国罢战,已经组建了南洋联盟。” “就这事?”朱见漭不爽。 “在成立联盟当日,虞王遇刺身亡。” “什么?老六死了?” 朱见漭不信:“鬼子六能死?就算老子死了,他也不带死的!老子回国遇刺,就跟他有关!” “老子查这么久,什么都查不出来,一定是他的手笔!” “这个小王八蛋,老子早晚抽他一顿,连他哥都敢刺杀,有没有点人性!” 这件事发生在景泰六十六年十一月,会盟成功当日,虞王遇刺身亡。 “爹,信报上是这样说的。” “别扯淡了,老子不信。” 朱见漭嗤笑道:“鬼子六从小心眼子就多,我小时候打侍讲学士的时候,都是这小子支招,然后他跑了,锅全是你老子我背,他会死?” “孤这些弟弟,除了他,就老八最精。” “这俩人凑一起,组建什么南洋联盟,他俩会死?” 朱佑梐道:“那儿子再派人去探?” “探,此事不用声张。” 朱见漭笑道:“若是真死了,反而是好事。” 老皇帝的封号,都有含义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