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因为,婆罗洲的三个大城市,承载不了六千万人口的,连工作机会都没有,来这能干什么啊?没地儿赚钱。 而且朝廷的资源压根就不往婆罗洲倾斜,人口1500万,因为人口基数大,特大城市的人口才多,仅此而已。 但朝廷却不限制三市盖房子。 为什么? 因为小城市人口来大城市买房子,会掏空钱包的,当他们发现三市没工作机会,物价高房价高,一点都不宜居,而且还背着房贷呢,会怎么办? 出来打工呗。 回老家肯定不行了,回老家的话赚不到钱,那就剩一条路,去内地打工。 朝廷只要再出两道有利政策,他们就会乖乖进入广州、上海去打工。 时间一长,他们还会回婆罗洲了吗? 不会了。 当初苦心造诣的移民,几十年过去后,又挖空心思的让他们回来,不是朝廷蠢,而是时代赋予的使命变了。 以前是占据婆罗洲,现在是永远拥有婆罗洲。 人口回流,两地加深联系,彼此联姻,才会让婆罗洲离不开祖国,再说了,婆罗洲人口太多了。 不止婆罗洲,百越的人口也太多了,多到让朝廷发指,这些地方的人口,都超过十五亿了,有些地方比内地省份人口多得多。 再不回流,朝廷真担心分裂。 朱厚煐在凤麟省盘旋十几天后,就乘坐火车去凤麟河东边的沧海省。 沧海省,简称沧,省治设在巴厘巴板,叫蓬莱,三省省治的名字,对应三仙岛的名字。 被北面的聚窟省以伊班山脉为界,最高峰是基纳巴卢山,海拔高达4102米。 人口也是两亿。 三省发展比较平均,因为朝廷的政策都是一样的。 朱厚煐巡视婆罗洲的时候,也在考察建造京师的位置,朝廷是想在三省中间,建立京师。 可是,三省是以伊班山脉为划分的,绵延的山脉不适合建造大城市。 建造的新都城,将会虹吸三省的人口,未来的婆罗洲政治经济中心,朝廷的大笔大笔资源要投入进来。 而设在沿海地区,肯定无法和三省同时接壤。 朱厚煐要实地考察新都城的选址问题。 大明预计在五年内确定选址,然后开始建造都城,预计三十年内完工,虹吸人口在三千万以上,未来将是婆罗洲第一大城市。 而建立在群山峻岭之间,建都难度比较大,资源比较差,并不是最好的选址。 朱厚煐在沧海省盘旋几日后,又北上聚窟省,简称瀛,省治瀛洲,人口2亿。 婆罗洲三省,高度一致。 从城市风格,到人口构成,工农比例,全都高度一致,甚至连审美都比较像。 婆罗洲喜欢本色,女子也比较喜欢出去运动,被太阳晒得黢黑黢黑的,但她们一点都不自卑,觉得本色才是最美的。 婆罗洲混血是最少的,人人都晒得黝黑,觉得很健康。 按理说,这边的天气这么热,人应该很懒的,其实不然,土著是懒,不过婆罗洲的百姓,都是从天南海北移过来的明人,基本都是百姓家的老二。 家里的老二,都是比较倒霉的,老大出生时父母还能疼爱几年,可老二来了后,父母已经没时间疼爱孩子了,而是抓紧时间搞钱,等到有精力了疼爱的就是老幺了。 所以,老二非常尴尬,从小得不到父母的疼爱,家里的活儿全都是老二负担起来,小时候在家代替父母哄弟弟妹妹,大了跟着上地干活去,等着父母退休要接班的时候,怎么也轮不着老二,农村的家里分地,老二肯定分到得最少。 全国的老二,都迁到婆罗洲来了。 他们将勤奋的基因注入到这块土地上。 第二代、第三代,都比较勤奋,也是运动大省,每年办马拉松最多的地区,体育人才涌现最多的省份,参军最多的地区,业余比赛办得最多的省份。 正因为喜欢运动,他们才不在乎被晒黑,才会更喜欢本色,更追求健康。 婆罗洲三省,处于赤道之上,按理说身高应该很矮的。 其实不然,婆罗洲三省,男子平均身高在173左右,女子平均身高在158左右。 这个平均身高,超过同纬度的所有省份,甚至所有国家。 合理运动,是能长高的。 同样的,本地问题也比较多,在伊班山脉之中,有很多偷着种植大麻的地方,屡禁不止。 民间有传言说,在帕米尔高原上的毒品,原材料都来自婆罗洲。 这次兴建京师,必然要捣毁所有毒窝点。 景泰六十五年,中枢就下旨,肃清婆罗洲境内一切毒品。 朱厚煐又在瀛洲呆了几日后,便直接东去吕宋省。 吕宋省,简称宋,人口仅有1.2亿,因为吕宋不完整,即便和对面的沈国换地之后,领土面积也不足以支撑一个省。 整个吕宋省,三个宝州府那么大,除非把宝州府划给吕宋,吕宋才初具规模。 可是,朝廷划过一段时间后,又划了回来。 但把炎海中的NSQD和中沙群岛划给了吕宋。 大明的未来计划中,NSQD和中沙群岛,要建城两个大岛,尤其是NSQD,要建成一个和吕宋省面积差不多的岛屿。 当然了,人工岛的计划,要在一百年之后才能实现了。 目前的技术,还无法大规模造岛。 起码给吕宋省画了一个大饼。 其实吕宋的位置并不好,在地震带上,日本-琉球-吕宋-息国-郤国,全在地震带上。 地震海啸,经常发生。 也是大明灾难比较多的省份。 朝廷并不担心吕宋省会造反,因为吕宋不像婆罗洲,离本土太远,宝州府距离他近在咫尺,宝州府上有驻军。 其次,则是吕宋不具备造反的天然环境。 这里被星罗棋布的岛屿夹着,大明控制几个,就没法造反。 所以,朝廷对吕宋的政治倾斜是比较多的,婆罗洲三省移民吕宋省,朝廷是比较支持的。 省治马尼拉,大明叫玄洲。 马尼拉这个名字,没什么历史渊源,吕宋的历史,除了中原王朝注入的之外,基本都是殖民时期遗留的产物。 老皇帝极为讨厌吕宋岛上的土著,曾经下过屠杀令。 所以,整个吕宋,以及附近所有岛屿,几乎没有遗留的土著,因为朝廷不允许接纳土著,包括女人也不要。 说实话,等大明占领吕宋的时候,士兵都受不了这种土著女人了,因为不洗澡呗。 移民吕宋的百姓,也都是百姓家里的老二。 但吕宋省,作为大明向美太贸易的门户省份,他们可就不追求健康肤色了,而是极致的喜欢白色。 这地方太阳毒辣,被晒黑很正常,人的肤色也是比较黑的。 即便汉人移民过来,也摆脱不了水土和太阳,人自然而然地往东南亚人种的方向转变。 又瘦又小又黑又土,这是东南亚人种的模板。 按理说,景泰朝应该没有东南亚人种了,都是明人啊,可明人移居这里后,居然往东南亚人种方向发展。 幸好,除了万象省之外,其他省份身高没有暴跌。 肯定是变黑了。 天气热肯定会比较瘦,偏偏景泰朝已经开始以瘦为美了,帅哥美女都是以瘦为美。 这在景泰朝之前是没有的,都是以胖为美。 大街上走个胖子,说明这人吃得好,肯定有钱,未出嫁的姑娘都愿意嫁给这种人。 看看古代的将军图,都有将军肚,都是胖子,说明古人的审美是以强壮为美。 美人也是,不胖不瘦才是精华,不过,偏胖的更有市场,因为有福气,因为能生儿子,因为生儿子后不会有危险。 可现在主流审美是瘦,越瘦穿衣服越好看。 因为现在人们生活条件好了,吃得脑满肠肥的反而是穷人,有钱人都控制饮食,加强锻炼,个个都很瘦很有型。 医学发达后,不用担心难产而死了,瘦显得高挑,天生的衣服架子,穿衣服也好看。 审美自然而然地就形成了。 最关键的是,舞台剧上的演员,这些演员为了形态好看,就拼命减肥,瘦得跟麻杆儿似的,民间也逐渐以瘦为美。 所以,瘦瘦的吕宋省人,在这方面比较有优势。 可肤色没办法呀。 黄种人就容易被晒黑。 其实白人晒一晒也黢黑。 吕宋人却追求极致的白,就玩命似的融合,男人疯狂娶白女,也有女人疯狂的去找白人生孩子,但这种孩子会被人不齿。 明人可以随便玩白女,如果明女玩了白男,就会被唾弃。 即便世风已经非常开明的情况了。 明女嫁给了白男,就会被极致的歧视。 大明的白男,有官位的有正当职业的,得花很多财力才能娶到明女,他们的社会地位还好一些。 而那些社会最底层的白男,他们的老婆都是黑女。 第二代,社会地位处于中游的混血男,长相偏明人的,在相亲市场上不会受到歧视,反而很受女孩喜欢; 长相偏白人的,就会受到歧视了,不过可以花高彩礼娶明女,也可以不花钱娶白女。 而那种黑白混血的,本身父母社会地位就低下,第二代基本都是互相结婚,他们形成自己的小圈子。 第三代,明白第三代混血,在相亲市场上,是比明男明女更受欢迎的,因为三代混血集中了优点,会显得优缺点都特别突出,有的很好看有的很丑。 第三代的黑白混血,也不再那么受歧视了。 因为第一代黑人是真的太黑了,第二代颜色浅一点,第三代就变成了棕色,便拥有了白人的大脑,黑人劲爆的身体素质。 这种人在中老年市场中超级受欢迎,富婆的快乐,成就了他们。 第四代,相亲市场上最受喜欢的,是黑白黄三代混血的人,一跃成为所有明人中最吃香的人。 不过,对吕宋这种极致追求白肤的地域,他们可不喜欢黑白黄三代混血,他们就喜欢和白肤混。 吕宋省的人,长相更偏向于欧洲长相。 朱见漭途径吕宋时,发现这个问题,景泰六十五年,要求吕宋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,人的肤色不决定一切,并不是白肤就好看。 朝廷甚至怀疑,吕宋有分裂出大明的野心。 这次肃清,吕宋是第二狠的地方。 几乎从上到下,被一网打尽。 如果人长得都不一样了,还怎么说是一个国家的人呢? 朝廷对这方面极为敏感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