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62章 皇子封国,朕教皇子们用皇权,朱见深莽斗欧罗巴群雄-《大明景泰:朕就是千古仁君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现在,明奥战争大明以大胜收场,犹太人、奥斯曼人、印度人长袖善舞,恐明理论大爆发。

    还有英国佬从中使坏,荷兰人想和大明共同开凿运河,而遭到朱见深的拒绝后。

    两种思潮发生巨大碰撞,正在改变着欧罗巴人。

    但是,开凿运河之后,欧罗巴的风向变了。

    那些鼓吹明人的报纸被停刊,报社老板被打死,取而代之的是恐明思想渲染整个欧罗巴。

    甚至欧罗巴出现了一种文学,幻想欧罗巴出现一个亚历山大、成吉思汗一样的伟大人物,东征大明,把大明打出屎来。

    这种文学,受众极广,一经出现,就席卷了各大报刊。

    被称之为YY文学。

    欧罗巴权贵反而认为,这种文学,能增长本国人对大明的自信心,鼓励文学发展。

    遍地粗制滥造的YY文学,正在洗脑欧罗巴,这是不是天生自我矮化?

    而这期间,刘宁拿下突尼斯,定都突尼斯。

    改突尼斯为郢都,郢京。

    楚国效仿大明,实行两京制,朱见深在突尼斯定为西京,在此建立行宫,他常年住在这里。

    开罗则定为开京、东京,也设行宫。

    楚宗国作为大明和欧罗巴最重要的中转站,对于欧罗巴所有消息,了如指掌。

    得知YY文学在欧罗巴盛行,他知道机会来了。

    立刻派出使臣,对意大利下达通牒,要求意大利,停止散播对大明不利的言论。

    说白了,突尼斯和意大利的靴子尖西西可里,正对着。

    朱见深没点想法,那就不是朱见深了。

    皇帝把朱见深放在这里,不是和欧罗巴合作的,而是挤压欧罗巴的政治环境,把他们堵死在逼仄空间里。

    所以,朱见深直接剑指意大利。

    刘宁兵锋向西,把撒哈拉沙漠北边的绿洲,地中海南岸的地盘,全都收入囊中。

    但到直布罗陀海峡的时候,就遭到了西班牙警告。

    西班牙绝对不允许任何人,控制这条海峡。

    甚至英国佬也出来当搅屎棍子,进一步宣传恐明思想,甚至威胁朱见深,英国要和楚国宣战。

    朱见深只能忍下,当务之急是开通运河。

    只要明军能源源不断派进地中海来,他楚国就会屹立不倒。

    而英国、西班牙、葡萄牙见楚国软弱,就顺杆往上爬,要求和楚国一起开通运河,各方占有一定股份。

    朱见深本来不答应的。

    英国却勾引朱见深,愿意将撒丁岛割让给朱见深。

    大明的心思,他们太清楚了,不就是想进入欧洲,在欧洲得到一个据点,方便更好的贸易嘛。

    英国佬也坏,拿别人的东西,送给大明,他从中捞好处。

    这可让西班牙跳脚了。

    撒丁岛是西班牙的!

    没错,这个岛现在不是意大利的,这也是个王国,但这个王国有点惨,一直被殖民,现在被西班牙霸占着。

    西班牙想送英伦三岛给朱见深。

    朱见深直接拒绝了,那鸟不拉屎的地方,谁要啊。

    英国佬听完脸都绿了。

    最后商议来商议去的,他们决定把那不勒斯王国给卖了,就是西西可里岛,意大利的靴子尖。

    只要大明愿意共享运河,那么就将西西可里岛,无偿送给大明。

    朱见深对非洲可是又恨又爱。

    北非好是好,在地中海南岸,气候宜人,又和世界上最富的地方接壤,没事抢一波都够活了。

    但一个撒哈拉沙漠,让他彻底没脾气了。

    他来北非继藩,不是来看沙子的,而是要建立大楚帝国的,谁知道,狗屁沙漠,把他的野心给也熄灭了。

    他倒没怀疑过皇帝,因为这沙漠他就藩的时候就知道,可根据情报,沙漠没那么大啊。

    他来了才知道,根本就走不出去啊!

    他帝国梦泡汤了。

    要么往北,从欧洲撕下一块肉来,要么往南,去占领中非。

    当然是往北啊。

    中非不适合农作物播种啊,他可不想苦哈哈种地去,那跟皇帝换块封地好不好?那破地方还是留给其他王吧。

    干脆,往北扩张,进军欧洲。

    学奥斯曼。

    整个欧罗巴最大的软柿子有两个,几个王国组成的意大利,和已经灭国了的希腊。

    这俩软柿子,要是能撕下一块肉来,大帝国不是梦。

    北非根据地不会放下,那么就撕咬意大利,把意大利变成楚宗国,以后的大楚帝国。

    而这,需要皇帝的支持。

    他特意给皇帝写信,皇帝回信告诉他,兵锋往北,横扫意大利,建立大楚帝国。

    没错,这路子是皇帝给他挑的。

    放心干吧少年,朕在后面做你坚定的后盾。

    一番机锋后,四国签订协议,明英西葡四国成立开罗运河公司,大明占股40%,其他三国,各占20%。

    作为回报,将西西可里岛割让给大明。

    谁也没问人家那不勒斯王国同不同意,就跟当初奥斯曼帝国把北非割让给大明一样,根本就没问人家北非人民同不同意!

    有了三国协助,奴隶自然就多了,开凿速度也加快了。

    但是。

    协议刚签,西班牙就闹幺蛾子了。

    西班牙认为,运河开凿尺寸不宜过大,严格控制船支高度,维护地中海和平。

    就是防着的大明宝船。

    不让宝船进入地中海。

    在这一点上,三国共同进退,并且使用60%股权,具有绝对话语权,直接拍板通过。

    朱见深懵了,你们这么做生意是吧?

    当即,撕毁协约。

    做出攻打撒丁岛的架势,和西班牙舰队在地中海上对峙。

    奥斯曼和匈牙利在吃瓜。

    最后是法国出面调节,但要运河10%股权,这让朱见深十分不爽,你们真当我明人是软柿子呀?

    刘宁率军,作势攻打直布罗陀海峡。

    大有和西班牙火并之意,大不了我朱见深缩回红海去。

    英国开始看戏了,葡萄牙也事不关己,都希望大明和西班牙开战,到时候他们捡便宜。

    直布罗陀海峡实在太重要了。

    那是欧洲诸国出海的通道。

    唯独英国不需要。

    但英国也想通过控制这条海峡,遏制欧洲诸国的野心。

    朱见深也不傻,这条海峡动不得,一旦动了,大明就是众矢之的。

    他就是吓唬西班牙,让西班牙低头。

    只要拿下西班牙20%股份,他就有了绝对话语权,运河必须大规模开凿,必须让宝船通行。

    西班牙是不敢赌的。

    西班牙占着这条海峡,本就引起欧罗巴诸国的强烈不满,都认为应该共用这条海峡。

    一旦大明真的打,估计整个欧罗巴都会支持大明。

    没错,朱见深这段时间,接见了很多国家使臣,都支持大明开战。

    朱见深可不想当出头鸟。

    他就是威胁西班牙而已。

    他从小就宫廷里,太知道这里面的水多深了,打死他也不敢去碰直布罗陀海峡啊。

    对峙四十天后,西班牙服软,和大明签订秘密协议,大明势力,不能越过科尔马,两国以此划分边境。

    科尔马距离直布罗陀海峡还有很远,这是担心大明突袭海峡。

    这是谈判许久的结果,刚开始西班牙是想把大明限制在阿尔及尔,但朱见深坚决反对,最终才定在科尔马。

    相对应的,西班牙同意在运河上,支持大明立场,

    协议签订。

    明军撤走,这让欧罗巴上下一片唏嘘,大呼错过了好机会。

    朱见深拿回了运河决定权,再次和英国、葡萄牙商议,为了给两国施压,朱见深拿出5%股份送给法国。

    最终英葡两国让步。

    运河公司从四国联盟,变成了五国联盟。

    朱见深第一次见识到了欧罗巴政客的水平,就是一群不讲道义的王八蛋。

    他也不怕,只要运河开通,宝船送过来,他真的谁都不惧。

    五国联动,运河开凿进程加快,预计五年内开凿成功。

    这个时候,陈嘉猷送信给朱见深,告诉朱见深,欧罗巴恐明思想严重,让他做好准备。

    其实,欧罗巴是很排外的。

    对于长着东方面孔的明人,嘴上不说,其实心里是很讨厌的。

    这种排外,从古至今就有,当年突厥离开大唐,跑到这里来,就是因为被严重排外,才不得不放弃了原来长相,变成了现在的土耳其长相。

    但至今土耳其也从未融入过欧洲。

    欧罗巴把他们叫成杂种。

    奥斯曼这么强,欧罗巴上下不也不屑一顾嘛,他们很讲血统论的,肤色论也很有说服力。

    朱见深看完,更迫切地要打开运河,运河开通,让你们欧罗巴上下换血,看看是我大明强大,还是你欧罗巴诸国连在一起强大!

    看得出来,陈嘉猷这次招揽贤才计划,并不顺利。

    朱见深手上倒是有一些埃及、北非的人才,他犹豫一下,决定装船送去大明。

    原因很多。

    重点是,他是外裔人,想保证血统纯洁性,就要谨防外族血脉侵入他们的族群。

    明人在这里人还少,若娶了当地人,那么后人就会变成混血。

    久而久之,明人的血统会越来越少。

    可以适当混,绝不能大规模混。

    他要借着送贤才入大明的机会,请求皇帝,送来一百万女人,男人要源源不断的送过来。

    以他现有的国土面积,能容纳三百万到五百万人。

    这里不是本土,维持血统纯洁性,就得从国内送人过来。

    他先给陈嘉猷写了封回信。

    然后组织人才,送回大明。

    朱见深认为,外藩和大明,要经常交流,才能学到大明本土的先进技术,才能在国际竞争中保持不败地位。

    藩国不能脱离大明,那样用不了几代,要么被本地同化,要么就被赶尽杀绝。

    这一点他极有远见。

    他虽不是皇帝亲生的,却是皇帝养大的,这份情,要一直维系住。

    至于太子,他也不担心,因为当年的太子之位,是他主动让的,这份大人情,朱见淇是不会忘记的。

    有了两代君主的感情,他有把握在北非立足,依靠国内不断联系,他就能夯实楚国基础。

    等他百年之后,楚国就是大楚帝国了。

    他的孙子,就不用装孙子了,是真真正正的皇上。

    念及至此,他干劲十足。

    他又要给皇帝写一封信,告诉皇帝运河开凿情况,以及他和西班牙几国对峙的过程等等,他要事无巨细的禀报给皇帝,并征求皇帝的意见,求皇帝给他派来几个大将,最好派来一个重臣,帮他稳定朝局。

    这一点,他也是深思熟虑的。

    框架是最难建的,他招揽了很多基层人才,但高层人才却稀缺,从大明引进是最好的。

    因为藩国和本土是不分离的。

    甚至,他往前走,都是皇帝给他指示的,让他建立大楚帝国,也是皇帝同意的,甚至还让他登基称帝。

    只要和大明永远保持良好国际关系,那么楚国就永远是大明的藩属国,大明和大楚,就永远是朋友。

    这一点,朱见深是最佩服皇帝的,皇帝是真的不看重那些虚名。

    可请重臣来坐镇,他却没把握,因为中枢也缺重臣,尤其那种一锤定音的重臣,皇帝可舍不得放来非洲。

    他得想个办法,最好从少壮派当中选一个,他们在地方也就当督抚,来楚国,却能当内阁首辅。

    待个几年,再回中枢任职,完美。

    他笔走龙蛇,将发生的一切,意见等等,事无巨细地写出来,送去中枢,请圣目阅览。

    (本章完)

      

    


    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