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3/3)页 朱祁钰却忙里偷闲,到讲武堂转一圈,又去朝阳学社看看。 “皇爷,董赐求见。” 从讲武堂回来,朱祁钰就提笔写章程。 讲武堂设置时候,目的简单,是培养忠于他朱祁钰的人才。 现在,则需要培养对大明有用的人才,让军事人才层出不穷,不停涌现的武将培养机制。 所以有些东西要改一改。 还要说服朝臣,限制武人的同时,发展武学。 “宣进来吧。”朱祁钰也不抬头,继续写。 大明是有武学的。 但早已经荒废了。 王朝最担心武人乱政,所以最忌培养武人,导致王朝越往后,名将越掺水,到了王朝末期,压根就找不到名将可用了。 他打算将武学和讲武堂合并。 先从顶层架构,然后改革基层军官的境遇。 建立从上到下的武将培养机制。 董赐捧着托盘进来。 “奉茶。” 在养心殿没太多规矩,算是一个比较宽松的政治场所。 朱祁钰继续写。 勾勾写写,写了半个时辰,才放下笔。 又看一遍,才觉得略微成型,还需要请朝臣来反复论述。 “等久了吧?” 朱祁钰站起来,活动活动身体,坐在软塌上,冯孝给揉揉肩膀:“什么事?” “皇爷,奴婢献宝来了。” 说着,将托盘里的银币献上。 朱祁钰拿在手心里,确实有分量,放在嘴上一吹,银子的回响声嗡嗡的十分悦耳。 “好银币啊!” 朱祁钰递给冯孝,让宫人都看看。 好像缺了点什么? 上面没有字,光秃秃的。 “皇爷,这一枚银币是一两银子,其实只用了七钱银,加入了新金属,硬度增加了,但还是会上锈。” 董赐介绍着新银币。 这银币比袁大头要重一点大一圈,袁大头一枚银币相当于七钱银子。 “是用机器压出来的?”朱祁钰弹着玩。 “回皇爷,用的就是裴木头制成的水压机,用水力碾压出来的,人力是不能仿制的。” 水力压币技术是元朝就有的,具体是从哪传来的,还是元朝时国人发明的,这就不得而知了。 “成本多少钱?人力成本多少钱?火耗多少?” 朱祁钰每一枚都吹了。 都能吹出响来。 “皇爷,成本和制成官银的成本差不多。” “火耗嘛,稍微大了一点。” “因为官银杂质比较多,但成色是不能和银币比的。” 董赐回禀,详细解释具体成本,以及制作的流程。 朱祁钰认真听完,颔首道:“能否在上面印上画?” “能呀。” 铜钱上都有面值,有模具就可以。 印画也是同理,制成模具就可以了。 “这样吧,用朕的头像,做银币的封面。”朱祁钰道。 噗通! 董赐吓傻了,跪在地上:“皇爷,这是大不敬啊!谁敢看您的容貌啊!这是大不敬啊!” 宫人也都吓傻了:“求皇爷收回成命!” “皇爷,朝臣面君,也不敢抬起头来,直视您的容貌,那是大不敬之事啊,皇爷!” 冯孝不停磕头:“求皇爷收回成命!” 至于反应这么大吗? “朕只是说笑而已,能不能做到啊?” “能,能的。” 董赐擦了擦脸上的汗,皇帝可真是想一出是一出。 吓死宝宝了。 “按照现在的生产标准,一天能压出多少银币来?” “皇爷,若是工人足够的话,一天能压出一千枚来。”董赐回禀。 “太少了,你让裴木头多多做机器,朕会改宝钞司为银币司,开始压币。” 说干就干。 用银币取代银锭,势在必行。 董赐小心翼翼道:“皇爷,若大规模压币,可以调整配方,降低银子的数量,这样就能有盈余。” “那还能吹响吗?”朱祁钰问。 董赐摇了摇头:“这是最低标准了,低于七钱数额的银币,是吹不响的。” “那就没必要了。” “能吹响,也是防伪的方式。” “而且,这个价格造银币,是没什么赚头的。” “想来民间私造伪钞的几率大大降低。” 防伪的问题,一直是大问题。 朱祁钰非常重视。 又说了一会,朱祁钰就打发董赐走了。 第二天早朝上。 “铸新币,取代银锭,势在必行。” 四月京师,草长莺飞。 朱祁钰换上了单衣,坐在奉天殿龙椅上。 清风徐来,十分凉爽。 朝臣拿着银币,品鉴了一番。 都觉得这银币比银锭美观,关键是能吹响,看着就高级。 只是人都是挂念老物件,总觉得以前的东西都是最好的,一时半会还接受不了银币。 “陛下,铸币的火耗,怎么算呀?”耿九畴可不想让户部承担。 之前就提过。 铸币没问题,但火耗谁来承担呢? “内帑承担。” 朱祁钰难得大方:“朕会想将内帑、户部里的银子,全部铸成银币,然后就下诏取消现在天下通行银子。” 其实,大明的官方货币,没有银子! 官方货币是宝钞,约等于擦屁股纸了。 但朝堂收税,却要收银子。 “然后,准许天下百姓,拿着现银,来兑换银币。” “先一地一地实行。” “在京畿先换,收上来的银子,再铸成银币,用十年到二十年的时间,让天下间,都用银币。” 朝臣颔首。 虽然皇帝想一出是一出,但并不急功近利,给任何事物都能留下充足的实行时间。 耿九畴问:“敢问陛下,以什么比例兑换?” “一比一,一两银子,换一块银币。” 这个数字非常公道。 可以说皇帝太有良心了。 耿九畴却道:“陛下,当用一块银币,换一两二钱的银子!” “耿尚书想什么呢?” 白圭反驳道:“如此精湛的银币,该换1两五钱银子才行!” 朝臣觉得换二两也合理。 毕竟费劲巴力铸币,目的肯定是赚钱的,美其名曰:收天下之银入中枢。 朱祁钰以为自己够黑的了,没想到站在奉天殿上的,都是脏心烂肺的。 朕还是太善良了, “诸卿,换一两银子,正合适。” 朱祁钰道:“朕也不希望铸新币,却给民间百姓增添负担。” 等价兑换,不赔不赚。 “陛下!” 于谦出班,跪在地上,高声道:“陛下当用一枚银币,换二两银子!” “否则,陛下的银币,根本无法发行下去!” “必然中道崩殂!最后不得不废止!” 于谦语不惊人死不休。 胡濙在家中静养,很长时间不上早朝了。 朱祁钰皱眉:“邢国公,这是何意?” “敢问陛下,算上内帑,朝堂有多少钱,能有一亿两吗?”于谦问。 等江西的银子全运入京师,差不多是有的。 不然朱祁钰不敢铸币。 “那陛下以为,民间会有多少银子呢?”于谦又问。 登时,朱祁钰惊出一身冷汗! 于谦说得没错。 若平价兑换银币,银币瞬间就会被挤兑死。 必须用银币,高价兑换银子,把民间的银子先收上来,才能确保银币平稳发行。 过程要慢,必须有足够的库存,等着民间百姓来清兑。 这样政策才能实行下去。 “微臣保守估计,民间银子,在二十亿两以上。” “若全都拿出来通兑朝堂发行的银币。” “最多一天时间,朝堂所有的银币,都会被兑走。” “然后,朝堂无银可用,会是什么后果?” 天下金融系统崩溃。 大明随时都有倾覆之危。 所以,用银币替代银子,是个技术活。 要稳要慢,还得盈利。 最重要的是,维护金融系统稳定,才是重中之重。 “还要请问陛下,国朝自太祖皇帝开始,为何要发行宝钞呢?” 于谦自问自答:“盖因大明银、铜数量稀缺,不够数量在民间通行。” “所以不得不用宝钞替代银子。” “自太祖皇帝至今,大明严重缺银子。” “陛下既然发行银币,就要把从太祖皇帝开始,欠下的所有银子,都投入到市场去。” “微臣保守估计,市场上需要五十亿枚到一百亿枚银币!” 这不是危言耸听。 市场上的银子,一直处于严重通货紧缩的状态,甚至民间很多在用以物易物,布匹什么的都算成钱。 甚至胡椒粉,都是钱,能够当做结算货币。 全都因为朝堂没有足够的银子通行。 大明通货膨胀,是从美洲白银大肆涌入大明开始的,而现在美洲白银,尚在探索阶段,还没有流入大明,更没有泛滥。 现在,仍处于严重钱荒状态。 严重到了极致,非常严重。 朱祁钰站起来,躬身一礼:“谢邢国公提醒,朕受教了。” 邢国公磕头,连说不敢。 “既然如此,银价就暂定为一枚银币,兑三两银子,以后酌情下调。” 因为现在兑银子的,肯定不是普通老百姓来兑,都是世家大族,吃他们的、榨他们的油,朱祁钰心里舒坦。 “陛下圣明!” 于谦磕头。 其实,就算定一比十,该兑的还会兑。 人家不差这点钱,转头就剥削回来了。 “邢国公请起。” “朕欲改宝钞司为银币司,加班加点,开始赶制银币。” “下个月起,所有官员的俸禄,都改发银币,按照原俸禄计算。” 这可是大好事啊。 等于涨了三倍工资。 朝臣谢恩之后。 朱祁钰又道:“朕想将自己的头像,烙印在银币之上,让天下百姓瞻仰朕的尊容,诸卿意下如何?” 瞻仰尊容? 说的好像是死人吧? 有这样形容自己的吗? 但让朝臣真正懵逼的是,皇帝把自己的人头像放在银币上?这皇帝莫不是脑子秀逗了吧? 陛下,您要是被挟持了,就眨眨眼。 不用眨了,有这种奇怪想法的,准是您自己。 “陛下乃天颜,如何能被凡夫俗子直视?难道陛下要逼天下臣民自尽吗?” 于谦刚站好,又跪在地下。 整个奉天殿朝臣都跪在地上:“求陛下收回成命!” 殿外的百官也听说了,皇帝要把自己的人头像烙印在银币上,这是一个正常想出的点子吗? 一个个都傻了。 然后跪在地上,山呼海啸,求陛下收回成命。 朱祁钰坐在丹墀上,也傻眼了,朕就灵光一现,至于反响这么大吗? 不让放就不放呗。 想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,都不让。 这个皇帝当得憋屈。 还没地方说理去。 求订阅! (本章完)